前言
惠特曼曾经说过:“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他的一部分。”
由于孩子家庭教育背景不同,父母的教育素养不同,同一个班级的孩子,他们为学习所做的学力准备也各不相同,所以在一年级,教师第一要做的就是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因为这是一个不容错过的特殊敏感期。
其实,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来说,6岁以前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
6岁以后的学习,越来越多是有意识的学习,是用头脑学习。6岁以前的学习,更多的是无意识的学习,是心灵从环境中自然而然地汲取生长必须的阳光和雨露。声、色、光、形的刺激,苦与乐、爱与痛的体验,尤其是母语源源不断的滋养,与他成长中的小小躯体发声了奇妙的精神化学反应,知识和体验,不仅进入他的大脑,而且促成大脑的发育。
3-6岁的儿童处在语言发展的词汇爆发期。这个时候,孩子对于母语的吸收能力是异乎寻常的强旺。新鲜丰富的语言就是滋养大脑和心灵的新鲜丰富的营养,仅仅是日常生活语言远远不能满足儿童对于母语的需要——怎么办?大手小手同捧一本书,和孩子一起读起来、诵起来!
托尔斯泰说:5岁的我到今天的我,只走了小小的一步;从刚出生的我到5岁的我,中间走过的道路则是我不知道的漫长和遥远。
遗憾的是,6岁之前的事情我们老师管不了——孩子属于家长,但6岁之后我们就绝对不能错过了,一旦错过,很难弥补。
苏霍姆林斯基发现七八年级的一些学生基本没有解题能力,在那里痛苦无望地捱过一课又一课,一天又一天。经过观察,他发现,这些高年级学生真正缺乏的,不是学习数学、物理、生物的具体本领,而是阅读理解能力。
于是,苏霍姆林斯基把这些七八年级的学生当作是一二年级的孩子,从头开始,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事实的结局让苏霍姆林斯基震惊万分: 同样的时间过去,同样的努力付出——大孩子的阅读水平的提高远远不如小孩子;大孩子的阅读热情及感悟能力也远不如小孩子;好像他们大脑里主管阅读理解的那一部分已经功能萎缩。教师的劳动好比播出的种子,小孩子是一片疏松的热土,小孩子却是一片板结的硬地。
于是苏霍姆林斯基感叹:原来,阅读能力的获得与增长,是与人脑的生理发育过程密切相关。同一个符号,在小孩子眼中明亮、美丽、新鲜,在大孩子那里却是一片遥远的模糊——只因为,他们也曾经照临文字的神奇之光,但没有人帮助他们在那个特定的时段好好把握——他们没能沿着光所指引的方向前行。
人误地一季,地误人一年。很多事情,错过了就长久地错过了。
正题
因此,“日有所诵”应该从一年级就开始的。刚入学的孩子不识字,那有什么关系,朗读给孩子听啊!
全世界最好的准备学力测验的方法就是,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在床边读书给孩子听。如果孩子觉得这是个美好的经历,他们就会开始自己阅读。
但在操作“日有所诵”的时候,要记住:背诵不是最终目的,比背诵更重要的,是学会享受。享受文章美好的意境,享受文章好听的声音。同样是发声,背诵需要的是动脑,朗读需要的是虚心——是忘记背诵的沉浸。
而且,不要害怕孩子会遗忘,因为“日有所诵”的意义,又岂止在于增长知识、积累语言!
忘记的有多少,悄悄的,在黑暗处滋润着根部营养的,就有多少;忘记的有多少,汩汩地,有风无风都令河水清澈畅流的力量就有多少。没有所谓忘记!记得不记得,曾经的感动和念诵,都已融入血肉。
背景
儿童诵读领导品牌,新闻出版总署百种推荐优秀图书之一;
精选符合儿童的经典诗性文本;超过1500万的孩子使用!
亲近母语总课题组历经十年研究,五年编写、四次修订的倾心之作。
作为儿童诵读教材领跑品牌,与其他一些诵读教材相比,它具有以下特色:
1.经典性
这是这套儿童诵读教材最基本的特点。编者在广泛选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次精心遴选。被选入的作品都是符合儿童心性的、经典的诗性文本。文本体裁丰富多样,有儿歌、童谣、童诗、中外诗歌、古诗词曲、晨读对韵等等。同时,也精选了《论语》、《孟子》、《老子》、古代寓言、古代散文中易于儿童记诵和接受的章节。
2.课程化
这套儿童诵读教材根据各个年龄段孩子的阅读能力有序地安排了诵读内容,努力让孩子读到他们真正该读并且适合读的东西。为了方便学生使用,我们将每学年分为一册,每册分为上下两卷,每卷16个单元,以对应每个学期中的16周次。每周安排了五篇作品,其中重点推荐两篇。每册后面的附录部分,基本为国学经典启蒙,供学有余力的孩子诵读。
3.儿童本位
为了让孩子喜读、乐读,所选文本从儿童心性出发,充分择选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能打开儿童心灵,启迪儿童灵性的作品。同时将各题材作品有序地安排到各个单元,让孩子在每个单元中接触到不同风格、不同个性的作品。
坚持才有效果
好资源
耗资源 感谢
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