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常青藤爸爸国学儿歌”,学习二十四节气把诗词用儿歌唱出来哦~
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它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
二十四节气到底是按阴历算还是按阳历算?
常常有人问,二十四节气是我们国家传统文化,那它是不是按中国传统历法阴历来计算的呢?可为什么它很多时候却又同阳历相接近呢?
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张勃说,二十四节气是阳历,不是按阴历制定的。“大家提起阳历会把它跟公历画等号,但实际上它是指根据太阳变化制定的‘太阳历’,我们现在通用的公历也是阳历的一种,两者吻合度自然很高。”
溯源
中国二十四节气,被世界气象界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因2016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广受关注。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据史书记载,早在尧舜时期,我国先民就已经采用土圭测日影(平均时间法)在黄河流域测定日影最长、白昼最短(日短至)这天作为冬至日。春秋时期,《尚书·尧典》中已经有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记载,只不过叫日中、日永、宵中、日短。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闳、邓平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为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淮南子·天文训》则完整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天气与物候的对应。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划分的方法,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这个算法自1645年起沿用至今。所以我们的二十四节气其实是根据阳历(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而不是以中国传统历法阴历(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来制定的。
简析
在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反映物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个季节的开始,春夏秋冬四个“立”,就表示了四个节气的开始。如立春就是表示春季的开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为“四立”。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至”是意极、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到来。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太阳直射北纬23.5度,黄经90度,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太阳直射南纬23.5度,黄经270度,北半球白昼最短。
“分”在这里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春分、秋分,黄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此时黄经分别为0度、180度,太阳直射赤道上,昼夜相等。
为了方便记忆,劳动人民将二十四节气编写成了脍炙人口的歌谣。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二天。歌谣声中,我们盼来春、迎来夏、度过秋、送走冬,依节令时序而生活,春秋待序,生生不息。
二十四节气与农业
我们国家是世界农业主要发祥地之一,考古资料显示我们国家大约在一万年前,就已经有了农业生产。农作物是有自己的生长规律的,农业生产和它的生长规律相一致,要春种,夏耘、秋收、冬藏,才可能有好的收成。
《齐民要术》有云: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寓意着顺应农时与季节能够事半功倍的完成农业生产,而若是凭借主观意愿去播种,哪怕付出再多,也会适得其反。在生产力上尚不发达的古代与近代,二十四节气一直在指导着我国的农业生产,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二十四节气当中的小满、芒种,就是掌握了农作物生长规律之后的产物。“小满”是指黄河流域麦类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未成熟,所以称为小满。芒种是指小麦、大麦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夏收开始,同时又是夏种的季节,所以芒种又称“忙种”。
古代老百姓大字不识,他们的农作经验主要靠“父诏其子,兄诏其弟”的口头相传方式流传和继承下来,农谚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农谚在中国就有很多,如“春分一到昼夜平,耕田保墒要先行。” “惊蛰种麦堆满仓,清明种麦一把糠。” “处暑雨,粒粒皆是米。” “寒露蚕豆霜降卖,种了小麦种大麦。”等等,都显示了节气对于农业生产的具体指导作用。
二十四节气与生活
二十四节气在农业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同时,它也指导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从穿衣到饮食,到娱乐休闲,可以说无不涉及。我们可以举一些例子,比如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提醒大家白露后天气渐冷,要穿衣保暖。还有“谷雨过三天,园里看牡丹”,过了谷雨就是牡丹盛放的季节,可以游园赏花。
又如““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盛夏小麦丰收,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汤吃,吃后出一身汗,新粮营养丰富,发汗可以驱病,六月食汤饼是有科学道理的。
《伤寒杂病论》有言:二十四节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侯,气亦同,合有七十二侯,决病生死,此须洞解也。因为二十四节气反映了一年中阴阳之气的消长规律,因而中医认为人体脏器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人与天地同参,五脏各以治时,若节气受邪,则病患生。
二十四节气与民族风俗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当中,节气积累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有着或多或少的民族风俗活动。一些节气日还发展成了重要的节日,传统活动非常丰富。
中国人对春天总是有着莫名的偏爱。虽说每年的立春时节,我国的大部分地区仍然是春寒料峭,北方可能还在下雪,但是这样一个名称让人心中已经充满了希望,充满了对春天的一个期待。
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经出现立春祭祀主管农事的春神的习俗。据文献记载,周朝迎接“立春”的仪式,大致如下: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
浙江地区每年立春都有迎春牛的习俗。迎春牛时,依次向春牛叩头。拜毕,百姓一拥而上,将春牛弄碎,抢春牛泥土回家,撒在牛栏内。人们相信经过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栏内就可以促进牛的繁殖。
人世间最令人回味的,莫过于开始和终结这两个极端,每年的年末,都是以冬至收尾。民间有句老话,冬至大于年,可见冬至在人们心中的分量。
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南方则多半是吃汤圆,而在山东滕州等地,流行冬至当天喝羊肉汤,寓意驱除寒冷。
资源目录
二十四节气·儿歌.mp3
二十四节气·前言.mp3
儿歌.mp3
冬至.mp3
前言.mp3
大寒.mp3
大雪.mp3
寒露.mp3
小寒.mp3
小雪.mp3
惊蛰.mp3
春分.mp3
立冬.mp3
立春.mp3
雨水.mp3
霜降.mp3
温馨提示:
1、本站资源解压密码:www.fzbw.cn
2、建议添加网站底部站长微信加入本站亲子交流群防走丢,并获取更多福利!!!
3、本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及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4、若您的权利被侵犯,请立即告知,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5、 如遇问题请联系!微信:fzbw66 或 Email:admin@fzbw.cn ,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审核处理;
感谢分享
很好的资源
👍
感谢分享
感谢分享
这是需要学习的知识,谢谢楼主
24节气比较重要,谢谢楼主分享
感谢分享!
感谢分享
很好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