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比较喜欢历史类的书,对于资治通鉴并不陌生,但是从来没有勇气把它读下来。没想到今年熊逸老师会开讲这部大部头的书。昨天凌晨没休息一口气听完了已发布的五讲。
资治通鉴的开篇
《资治通鉴》,听名字就知道,它是一部通史。一部通史该从哪儿开始?一般肯定得是个什么元年吧。但这本书编年的开始,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
为什么《资治通鉴》的开篇是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开始。其实是记述这一年发生的历史事件,原文只有一句话:“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意思是:周威烈王把晋国的魏斯、赵籍、韩虔三位大夫封为诸侯。这是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三家分晋,把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分成了战国七雄的韩赵魏三国。
因为《资治通鉴》不是史官的史书,而是政治家的史书,资治二字是重点。
宋神宗给《通志》重新命名,叫作《资治通鉴》,书名意思是:一部对治理国家特别有帮助的中国通史
一般的史学都是记载重要的历史事件或者注明人物的小传。那什么值得记载呢,大部分可能就是战争了,所以有一句话是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司马光作为一名政治家,他著的书开篇就是让儒家思想作为主角,开宗明义地讲出一个国家最应该有的核心诉求:稳定。所以《资治通鉴》跟《史记》、《后汉书》、《新唐书》、《新五代书》等正史都不一样。
三家分晋
从新回到开头说一下为什么讲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封韩赵魏三家大夫为诸侯。在当时所有的诸侯国里,宗法关系最先遭到破坏的,就是位于今天山西省的晋国。山西省之所以简称晋,就是从晋国来的。
晋国宗族经过了好几轮的手足相残,先是小宗篡夺了大宗的地位,然后小宗又要搞集权,同宗的叔伯兄弟死走逃亡,凋零殆尽。国君终于可以大权独揽了,该提拔谁,该罢免谁,不再论资排辈,而是有所谓“尊贤尚功”,根据才干和军功给出相应的职位和待遇,有别于传统的“亲亲尚恩”,根据亲戚关系来给优待。于是就把一些功臣和将领提拔起来,给了他们贵族的头衔、封地和世袭的资格。
这一批新兴贵族,原本共有八大家族,在名利场上不断发生矛盾。又经过了几轮内斗之后,剩下的贵族实力迅速崛起,慢慢的就不把国君放在眼里,最终被以才能和功劳为标准选拔出来的贵族瓜分掉了整个国家。
司马光把这一点放到开篇可能就是想提醒皇帝,变法不要搞得那么激进。不然会造成根基不稳,导致帝国的崩塌。而事实再一次验证历史是不断重演的,变法最终还是动摇了北宋的根基。
历史学的意义
古代社会是经验型的社会,经验越丰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
一个人的亲身经验总是很有限的,所以在亲身经验之外,更需要依靠历史经验。
正所谓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任何一种新的难题,似乎总可以在历史上找到解决方案;任何一种新的尝试,似乎也总可以在历史上找到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大到治国安邦,小到勾心斗角,历史经验越多,胜算也就越大。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学也是政治学、管理学和成功学。
历史学属于帝王之术,谋臣学了属于屠龙之术,多想回到古代一展身手,可惜我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之人。
失意者的机缘
古人写书,通常叫作“退而著书”。
所谓“退”,意思是说,在社会上处处碰壁,碰得头破血流,不得不离开社会,躲进自己的一片小天地里。
所以,古代那些著书立说,传授各种成功方法的,往往都是些失败和失意的人,期待自己的价值能在将来的社会被人发现。我们现在读到的唐书宋词大部分都是官场失败者的诗词居多,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苏轼等。官场失意后又大把的闲暇时间游山玩水,饮酒作乐。然后写出更多的诗篇和文章。而那些同时代同样优秀的小伙伴呢,都在忙着做官,哪有时间作诗。
温馨提示:
1、本站资源解压密码:www.fzbw.cn
2、建议添加网站底部站长微信加入本站亲子交流群防走丢,并获取更多福利!!!
3、本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及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4、若您的权利被侵犯,请立即告知,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5、 如遇问题请联系!微信:fzbw66 或 Email:admin@fzbw.cn ,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审核处理;
感谢分享
谢谢楼主分享
谢谢楼主
感谢分享